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元.王冕《南枝春早圖》

【名稱】元王冕南枝春早圖  
【類別】中國古畫  
【年代】元代  
【文物原屬】故宮舊藏胞  
【文物現狀】台北故宮博物院藏  

  
王冕(?一1359)元代畫家、詩人,字元章,號煮石山農、飯牛翁、梅花屋主、會稽外史,諸暨(今屬浙江)人。他少年時勤奮好學,白天牧牛,晚上借寺廟燈光讀書,屢試不第,遂攜妻子歸隱九里山,賣畫自給,清高孤傲,世人以為猖狂。著有《梅譜》,存於《永樂大典》殘本中。

【簡介】水墨,絹本,縱141.3厘米,橫53.9厘米。

  自北宋以降,歷代畫家以梅花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不可勝數,但大多數只是在描繪梅花的形貌,很難有人能夠人木三分地表現出梅花那種傲骨崢嶸、清雅高逸的內在精神,這是和畫家自身條件分不開的,也就是所謂「畫梅須高人,非人梅則俗」(清朱方靄《畫梅題記》)的道理。元代王冕之所以能夠在畫梅上取得如此高超的成就,不僅依賴於他純熟的技法,同時也有賴於他對高尚人格精神的追求。
   
  這幅《南枝春早》圖是王冕的代表作,畫面上,一枝老梅虯枝如鐵,從左上方以s型直插向右下角,粗壯的主幹以書法的筆意奮力寫出,挺勁灑脫,渾樸自然,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。枝幹的末梢長短粗細各有不同,頗有湯叔雅的遺意。正昕渭:「有如斗柄者;有如鐵鞭者;有如鶴膝者;有如龍角者;有如麟角者;有如弓梢者;有如釣竿者。」雖種種不一,但俱是神完氣足,勁力充彌,有的末梢雖有繞指之柔,也如百煉精鋼,彈扣之間彷彿錚然有聲。畫梅之法,越是在細微之處越考驗畫家的功力,王冕畫梅在對花朵與末梢枝幹的處理上,摒棄釋仲仁與揚補之的遺法,自成新意,形成枝繁花盛的特色,是對畫梅藝術的一大貢獻,對後世畫壇影響很大。清代朱方靄在《畫梅題記》中說:「宋入畫梅,大都疏枝淺蕊,至元煮石山農(王冕之號)始易以繁花,干叢萬簇,倍覺風神綽約,珠胎隱見,為此花別開生面。」這番評論真可謂是高田。
   
  古人在構圖中主張「疏可走馬,密不透風」這種構圖觀念在這幅作品中體現得尤其明顯。在枝幹交錯中,繁花簇簇點綴其間,疏密有序,聚散得當。茂密處雖花枝滿目卻絲毫不顯塞滯,疏朗處氣息通暢又能夠給人以水天無盡的遐思,更襯托出梅花的清雅高逸。在花瓣的畫法上,王冕更是別出心裁,他把揚補之「筆分三趯攢成瓣」的一筆三頓的畫法演化成為一筆兩頓挫,又以「破蕊法」畫出花蕊,使花瓣能夠分出上下高低、陰陽向背,與自然法理相吻合,這種方法是繪畫史上的一個開創。所以,明代的徐渭在看到王冕畫的梅花後也發出了「吾圈花少讓元章筆」的慨歎。
   
  
  
王冕以獨特的畫梅著稱。畫家透過展示梅花的清肌玉骨、淡泊野逸,抒發了士人的不與惡俗同流的清高孤傲,所謂「不要人誇好顏色,只留清氣滿乾坤」。他師法宋代畫梅大家楊無咎,楊為墨梅畫法的創始人華光和尚仲仁的嫡傳。相傳釋仲仁一日因月光映梅影於窗紙而獲啟發,創製了用濃淡墨色在絹上暈染梅花之法;學生楊無咎更發揚光大,創製出用勁健的墨線圈勾梅花之法。而王冕則在這兩人的基礎上廣泛嘗試,奠定了梅花畫法的大全。一是創製出直接用胭脂色點垛出「沒骨體」梅花的畫法。二是一變宋人畫梅大多疏枝淺蕊,孤芳自賞,而創為千絲萬簇,密枝繁花,珠胎隱現,風神綽約,可謂欣欣向榮,別開生面。先是情景上變化萬千。《雪湖梅譜》稱:「王家元章傳墨法,雪月風煙種種奇。」可惜未能流傳,至今我們無法欣賞其雪中、月下,風拂、煙暈的各色梅花。其次在技法上也大作改進:洗煉筆墨,立干如龍:運筆時轉折頓挫,直中帶曲,有的枝幹一拉幾尺長,尤其是出梢處,如鐵鞭,如鶴膝,如龍角,如鹿角,如弓梢,如釣竿,曲姿優美,筆力千鈞,從此梅花圖不再只是尺牘小幅,而能作巨幅壁幛。再次,在圈花的方法上,他也改其師的「筆分三趯攢成瓣」,即以鐵線分三筆圈成,而改用兩筆略帶提按地圈成,粗細略變的線條更顯得花朵丰姿多采。在點蕊上,他仿其師,僅勾須而不點英,謂之「破蕊」。這樣畫出的梅花時人稱之「野梅」,以區別於「官梅」也。

《南枝春早圖》乃其晚年精品,縱151.4厘米,橫52.2厘米,絹本水墨。圖繪下垂的粗幹上向上勃發的粗細四枝梅花,或聚或散,或盛開,或半開,或含苞待放,或僅一花萼,花貼枝,細枝貼粗枝,顯得疏密有致,生機盎然。經典的S形構圖,優美的極具筆力的曲線,把僅有枝和小花的梅花圖的美感發揮到極致。不用說王冕自己的梅花圖均脫不了這章法,即使後人畫梅,一遇大構圖,也無不效其法。這也就是後人尊他為畫梅聖手之處。圖上鈐印三,一為「竹齋圖書」。竹齋乃王冕書齋名。一個畫梅高手,卻以竹為齋名,倒也耐人尋味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