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“祭紅”與“秘色”

清乾隆皇帝是位傑出的藝術品鑒賞家,他在《詠宣窯霽紅瓶》一詩中讚美“霽紅”雲:“暈如雨後霽霞飛,出火還加微炙工。世上朱砂非所擬,西方寶石致難同。插花應使花羞色,比畫翻嗤畫是空。”由此可見,“霽紅”的色澤不同尋常。
     “霽紅”別名“祭紅”,又名“寶石紅”,俗稱“人造紅寶石”。“祭紅”一詞的由來,緣於一個故事。在明代宣德年間,宣宗皇帝偶遇一件白瓷,發現白瓷的釉面被染成紅色,且色澤鮮豔奪目。於是傳下聖旨,命令禦窯廠立即燒制這種紅色釉瓷器。然而,要想燒出純正的紅釉異常艱難。正當窯匠們屢燒不成、一籌莫展、大禍就要臨頭之時,一位窯匠的女兒在夢中得到神仙指點,只要她投身到熊熊烈火的窯爐之中,以血染釉便可燒成。於是她便捨命入窯,從而滿窯瓷器的釉面皆呈紅色。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為中國制瓷業獻身的烈女,特把宣德時期的“紅色寶石釉”命名為“祭紅”。
      而“秘色”之名,則是當時詩人敘述特色釉的“潛臺詞”。“秘色”一詞的由來,既符合邏輯,也可進行重複性試驗予以求證。陸龜蒙《秘色越器》詩雲:“九秋風露越窯開,奪得千峰翠色來。”詩中的“九秋風露”與“千峰翠色”是因果關係。進一步說,當初越窯工匠是採用“秋露”濕潤的松木柴作燃料,才燒成“翠色”的。“奪”字則點明燒成“翠色”猶如“奪隘攻關”之難。“千峰”的意思,完全與“一窯博燒百不同”雷同。陸羽《茶經》中所說的“越瓷類玉”,指的是“秘色越器”外表的“翠色寶石釉”;“越瓷類冰”則是指“秘色越器”內壁的“無色透明玻璃釉”。
     “祭紅”與“秘色”兩者釉的質地,既非“石灰釉”,也不是鉀鈉含量較多的“石灰堿釉”,而是以石英為“骨架”、釉厚如脂、寶光內蘊的“寶石釉”。
     “祭紅”與“秘色”的燒成溫度、燒窯工藝、所用燃料(松木柴)、窯內氣氛(強還原焰)等條件基本相同。就“祭紅”與“秘色”的差別而言,可謂“一色之差”,即前者是紅色,後者是翠色。換句話說,“祭紅”的呈色劑是氧化銅;“秘色”的呈色劑則是氧化鐵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