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唐長沙窯青釉斑彩雞形壺

雞形壺,因以雞形為主要裝飾物而得名,流有張口、閉口之分。張口者數量較少,可實用;閉口者則純作裝飾,或用於陪葬。雞形壺實則是對原有的盤口壺進行藝術改良,在肩部一側安動物頭,另一側置尾,前後對稱,並保留兩系,有環形、條狀形系。雞形壺最早出現在三國時的東吳晚期,歷經兩晉南北朝的不斷演進至唐代,後逐漸被執壺所替代。

        山東青州博物館館藏青釉斑彩雞形壺,是1965年由麥秸市街舊古董商人李徵山手中徵集入館。口徑4釐米,高10釐米,底徑6.5釐米。壺嘴作雞頭狀,仰頭張口,有冠有眼。壺身對稱貼塑綠彩雞翅,肩部掛釉下綠、褐斑彩,壺把捏塑成外卷的尾巴,壺腹分割成瓜棱形,整體施青釉未及底部。此造型像一只引頸高歌的雄雞,讓人愛不釋手,國內比較罕見。

        從整體上看,此壺在雞頭、雞尾的處理上極富想像力。而肩部掛十多條釉下綠、褐斑彩,這是唐代長沙窯的典型裝飾手法。肩部的系消失,由兩翼寫實貼塑的綠彩雞翅替代。竹刀刻劃的雞翅栩栩如生,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準。長沙窯是湖南省長沙地區唐代一個重要窯場,其窯址位於長沙市郊銅官鎮瓦渣坪,始於中唐,盛於晚唐,終於五代。

        長沙窯在瓷器裝飾方面有特殊成就,釉下彩是其首創。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,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,以後逐漸演進到褐、綠兩種彩色,筆劃線條流暢,紋飾題材也更廣泛,青釉褐綠斑點彩繪是長沙窯的另一種裝飾品種,以鐵料或銅料在坯上直接繪成圖案花紋,再施青釉,燒成釉下褐、綠彩。也有先在坯上刻、劃出紋飾輪廓線,然後線上上填繪褐綠彩,再施青釉燒成。另外,模塑貼花、印花、模印印花、刻花、堆花都是長沙窯裝飾藝術的突出成就,圖案紋飾多花鳥、動物。特別是對於罐、瓶、壺的口、腹、系、流等部位,善於隨形變換,創造出許多實用、美觀的形式。這種釉下彩繪工藝對宋代磁州窯的白地黑花、吉州窯的白地褐花以及宋、明青花瓷器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。

        雞形壺是唐代飲茶用壺,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全盛時期,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藝術繁榮昌盛。由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繁榮,瓷器生產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。唐代中葉以來,飲茶之風盛行,從而促進了瓷器生產的發展。上至宮廷皇家,下至庶民布衣,飲茶風靡於世,嗜茶人把茶具的配置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。唐長沙窯青釉斑彩雞形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水準,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實物資料,彌足珍貴,為國家一級文物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