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織繡鑒別招數多

織繡是在綢緞、布帛和現代化纖織物等材料上,用絲、絨、棉等各種彩色線,憑借一根細小鋼針的上下穿刺,構成了各種優美圖案、花紋或文字。它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。
  我國的織繡以年代、產地、製作工藝、產品品種等特色,形成了名目繁多、種類豐富的藏品系列,已逐漸顯現出較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。在目前的拍賣市場上,織錦、刺繡、緙絲已經成為織繡拍賣領域中的「三大主力」。織繡雖說一直是收藏市場上的佼佼者,但由於其不易保存,所以歷經千百年而留存下來的數量較少。

  與書畫等其他藝術品不同的是,織繡往往是一件綜合性的作品。繡與緙一般還能說出其作者的名字,而普通織品就很難鑒定其作者了,當然我們有時還可以依靠織款來識別其作者、作坊或廠家名稱。因此在判斷織繡拍品價值時,除了作者之外,更重要的還是應該從織繡本身去判斷。

  織繡年代的鑒別應從質地、紋樣、色彩、款式等方面識別。質地就是織繡的底料,它的製作結構很具有斷代性。例如五枚緞,就目前所知,它的出現最早在元代,所以如果見到的織物是五枚緞,它一般不會早於元代。如果見到一件八枚緞,它的產生一般在清代,而且是清中晚期的可能性更大。

  紋樣和色彩也能反映出不同時代的變化,而且有時同瓷器、繪畫等藝術品一樣都有同時代的特徵。比如繡品上的龍的變化,明代以前的龍身體細長、造型多變,甚至連龍爪的數量也是不確定的。但到明代,龍的造型逐漸定型,龍頭大都扁狀、側面、豬嘴、尖齒,嘴巴上唇明顯拉長,並向上翻翹,頭上的毛髮合攏後向上,並呈花肚皮,輪形五爪,樣子兇猛。到明代中期,龍嘴閉合,上下長短基本相當;到明晚期,龍頭加大,雙眼突起,龍嘴開啟,常作戲珠狀。到了清朝,龍身逐漸變粗,龍頭猶如豬頭,眼神無力,龍鬚披散。

  款式也是年代鑒別的要素之一。例如袍衫的款式演變,清初尚長,順治末則減短至膝,不久又加長至腳踝。在清中後期又流行寬鬆式。清晚期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,中式袍衫的款式又變得緊身起來。總之,年代的鑒別應綜合多方面的內容考察才能斷代。鑒別一件織繡的品種和年代,最終是要確定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。
返回列表